相关专栏
【 国际清算银行 】
【 全球贸易金融 】
中国与德国的盈余:失衡祸首?
Mikko
原创文章
2018/08/31

五十年前,特里芬(1960)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根源。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短期负债需要增长以为全球贸易提供融资。这种不断增长的负债最终会超过美国的黄金存量,从而削弱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信心并掀起了一场挤兑。

金德尔伯格(1965)反驳说,美国只是作为世界的银行家,用短期债务交换长期资产。 这就留下了如何处理这家银行的挤兑的问题:即国际最后贷款人。 在《狂热,恐慌和崩溃》中,金德尔伯格提到由于英国也存在类似的期限错配,央行的合作可以允许英国央行满足这种挤兑(Kindleberger和Aliber(2005))。

这种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当时美国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金德尔伯格认为这是一家银行吃掉自己的资本(净外国资产),从而破坏了对银行负债的信心。

然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特里芬论点。Aliber将美国视为第n个经济体,提供全球一致性。如果这N-1个经济体出现经常账户盈余,美国将会出现相应的赤字。如果N-1经济体寻求过大的经常账户盈余,美国制造业将受到影响。美国国际债务不可持续的上升将削弱其对外负债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美国净国际负债头寸已达到GDP的28%,但美国并没有进行净投资支付。这导致了戴高乐主义者“嚣张的特权”的复兴,这个短语是在美国经常账户盈余时创造的,最初是指美国用国库券购买欧洲企业和工厂的能力。美国国际资产的收益率超过其负债通常归因于美元的作用。事实上,现在的差异源于对进出美国的直接投资回报率的差异。美国的直接投资存量比美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更为历史悠久,并且随着对表现不佳的公司的收购而增长。

因此,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最大的经济体适应世界其他地区的经常账户波动,这与Aliber对特里芬的重新解释是一致的。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危机或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常账户吸收了其他国家经常账户的大部分变化。但是因为非美国企业的不断在美国公司和资产上亏钱(Laster和McCauley(1994)),之前是日本,现在是中国,这种安排涉及很少的特里芬不稳定。

本文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上升的背景下,从中国和德国的内部经济动态和政策方面来描述近年来中国和德国经常账户盈余的演变。第二部分将这些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盈余置于全球范围内。第三部分表明,在这两个国家,国内改革都限制了薪资,将收入转向了利润,增加了企业储蓄,扩大了经常账户盈余。第四部分提供了全球视角,将中国和德国作为债权国进行比较,研究了安全和风险资产之间的分离,区分了官方部门的作用和分析其净债权的回报。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全球和欧洲的政策制定并得出结论。

本篇为免费文章,请登录后阅读完整内容
全球失衡
国际投资头寸
经常账户
美元体系
中国经济
德国经济
欧元区经济
登录后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