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地方病还是流行病?
政昊
原创文章
2021/01/19

现已支持付费会员补差升级元会员(现定价998元/年,可开票),推荐在网页端升级。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1992-2012年)以及通货紧缩(1998-2012年)的经历表明,发达国家有陷入长期停滞和通缩的风险。日本的名义GDP在1997年达到523万亿日元的峰值,随后在2009年下降到471万亿日元;直到2014年才恢复至488万亿日元,但这仍相当于1992年的水平。名义GDP的绝对停滞、增长的放缓(以实际GDP计算)以及持续通缩的组合,这在二战后的发达国家中是前所未有的。

在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日本的经济停滞和通缩经历被认为是日本独有的。人们对日本为何会跌入通缩提出了几种假设。流行的解释包括资产价格泡沫——80年代后半期膨胀,并于90年代破裂。其次,在处理不良贷款方面的拖延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给日本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有问题的、资不抵债公司(僵尸企业)的贷款被银行延长(这被称为常青evergreening),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企业复兴计划。常青贷款挤掉了健康公司可能获得的新贷款,从而推迟了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停滞大部分可以用泡沫破裂和一系列拖延不良贷款的政策来解释。

其他被认为与停滞有关的因素还包括:货币政策失当——没有在通缩阶段早期将利率降至零,以及在通胀仍为负时就加息(过早退出);财政政策紧缩——包括1997年4月上调消费税。然而,不管原因是什么,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日本的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是一种独特的“地方病”。

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金融体系几近崩溃,出现严重停滞和通缩的风险加大。美联储在主席伯南克的领导下采取果断行动,阻止了美国经济陷入通缩。然而,经济增长仍然停滞不前,通胀率好几年都低于目标。2008年第四季度,政策利率降至几乎为零,并一直维持到2015年底。在全球金融危机余波下,欧洲经济体又遭遇了银行业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导致经济活动疲软和物价下跌。

作为回应,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将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并扩大了各自的资产负债表——量化宽松政策。到2013年初,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开始对可能出现的通缩表示担忧,因为它们的经济表现开始像10年前的日本一样。日本式的经济停滞成为一种“流行病”,也就是说,类似的症状在美国和欧洲广泛存在

此后,日本化的迹象甚至开始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显现。传统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较高,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通胀率和名义利率。然而,当发达国家艰难地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时,它们的低增长和低通胀冲击到了新兴市场经济体。虽然通货紧缩还没有发生,且政策利率仍远高于零,但利率的变化方向却是向下的。

本篇为免费文章,请登录后阅读完整内容
登录后添加评论...